首页 > 最新动态 > 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分享 | 基于“标准引领、多维融合、分级递进”模式的应用型高校课程质量提升体系构建与实践
最新动态
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分享 | 基于“标准引领、多维融合、分级递进”模式的应用型高校课程质量提升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5-07-023


基于“标准引领、多维融合、分级递进”模式的应用型高校课程质量提升体系构建与实践

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第五届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成果完成者:李迪宏 广州商学院

其他持有者:袁鑫、何志强、刘瑞华、陈颖珊、王瑾

一、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019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并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兴起了新一轮课程建设的热潮。我校做为新转设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历来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推进课程建设工作中,我们发现应用型高校课程往往存在课程建设基础薄弱、教学理念落后,建设目标和要求不明确,缺乏系统整体设计,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因此,自2019 年以来,我校秉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结合具体实践工作,针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标准引领、多维融合、分级递进”的课程质量提升体系,经过 5 年的实践,建设了较为完善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了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思政融合、数智融合、产教融合及法商素养融合,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五级递进课程建设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针对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整体设计,无法形成长效机制问题。学校制订了加强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构建了“四融合五递进”的课程建设模式,并通过系列制度文件形成长效机制。

1.“四融合”是指学校要求所有课程必须达到“思政融合”、“数智融合”、“产教融合”、“法商融合”四个基本要求。“思政融合”体现课程的价值引领,“数智融合”实现技术赋能教学改革,“产教融合”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法商融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因此“四融合”成为广商课程的底色和基础,有力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四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鼓励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课程的个性化教学。

2.“五递进”是指构建以合格课程、优秀课程、校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五级递进的课程建设发展体系,引导教师逐级建设,不断充实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同时,学校明确各类课程建设目标,分步推进,形成课程建设梯队,打造广商金课体系。

图 1:四融合五递进课程建设体系

3. 我校自 2020 年起至今连续出台《广州商学院课程教学标准管理办法》《广州商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关于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意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广州商学院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州商学院优秀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广州商学院合格课程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系列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文件,强化前端指导,激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积聚优质课程资源,产出高质量教学成果。

(二)针对课程建设缺少的质量标准,目标要求不明确的问题。对接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

1.组织制定了课程教学的 12 个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覆盖备课、授课、考核、实验、论文等各方面。

2.学校制订了合格课程认定标准、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标准、数智融合改革优秀课程建设标准、产教融合优秀课程建设标准、通识优秀课程建设标准、校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评审标准、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评审标准、校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评审标准、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评审标准,明确了各个级别课程建设项目的目标要求。

3.学校组织制订了全校 1087 门本科课程的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保障质量底线。

图 2:部分教学质量标准汇编

(三)针对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能力不强,缺乏信息技术支持等问题。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建设支持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强化支持保障,重点解决课程建设存在的困难和瓶颈。

1.课程建设和教师能力提升协同发展。学校聘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数智技术赋能、教学竞赛等专题开展培训;有计划、成批量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访问访学或到企业挂职锻炼,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2.持续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学校引进超星课程平台、智慧树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网络课程空间,各专业汇总形成线上课程中心;积极建设智慧教室及常态录播室,支持智慧教学开展。

3.多赛道助力课程资源建设。我校通过收录教学改革优秀论文、优秀教材、教学优秀案例库、教学优秀项目库、教4学名师和教学比赛等相关材料和视频资源,创设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资源平台,助力老师们学习与实践。

三、成果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本项目提出了“以质量标准为引领,多维融合创新”的理念,将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质量标准落实到课程建设每个模块,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项目结合课程建设实际,将强调多维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也兼顾个性化发展需要,使课程更有力支持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模式创新。本项目创新实施了“四融合五递进”课程建设模式,提出了一种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创新的分类发展模式,解决了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覆盖面少,建设成果分散,不能很好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等问题。既强调了所有课程要达到“四融合”基本要求,也分层次引导教师结合课程实际选择创新发展路径,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横向融合和纵向贯通。

(三)方法创新。本项目采用了“课赛结合”和“以赛促教”的双轮驱动策略,实现了课程建设与教师教学比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有机结合。教师通过课程建设支持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比赛,同时通过教学比赛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方式改革。学校通过组织课程建设培训和教学竞赛培训,传递了新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开展教学改5革的动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制度创新。本项目完善了课程建设改革的系列文件、方案和管理办法。将创新的理念、模式和方法融入学校课程质量提升体系的制度中,保障各项工作有制度保障的支持并有效落实。

四、效果与反思

(一)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我校已获认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含 3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共 17 门,校级一流课程 38 门,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11个,省级青教赛、创新赛 1 等奖,优秀课程 211 门,课程思政试点项目 85 个,校企合作课程 11 门,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省级1 个、校级 86 个,合格课程 1284 门。2023 年度我校推荐申报的 8 门课程全部获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率 100%,取得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门数和认定率的双重突破。

(二)教师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校共有 186 名教师队伍参与各类教学竞赛,获得教学竞赛省级以上奖项共计 72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8 项、二等奖 22 项、三等奖 29 项、设计之星和优秀、优胜奖共 12 项。2020 年和 2022 年连续两届在省“青教赛”上获得一等奖,2023 年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023 年在国家级学会和省级教指委组织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6奖 3 项。

(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生参加华为 ICT 大赛、全国“挑战杯”系列大赛、国际机器人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全国校园财会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均获佳绩,近四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共 1432 项,其中:国家级 265 项,省级 1167 项。学校历届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就业率在 95%以上。

我校践行高效共融合作下的部门联动。学校以提升课程建设改革质量为目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高效联动,大力推进和完善了课程建设工作,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学校的管理部门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是高校政策、法规正常运行的根本,是高校得以继续发展的辅助力量。我校管理部门针对学校面临的一系统问题,建立了全面客观的课程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落实教师实践有效的课程教学与教师考评以及评优奖励的挂钩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严格落实高校教师岗位聘用,保障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管理部门在课程建设评价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在把控评价程序的过程中,设置结构分明的评价机制,严格按照程序步骤,7更好的做到了程序的管理和监督。

学校的服务部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后勤保障服务,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利后备力量,使得学校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学校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大力开展课程建设改革工作的推进,有效的基于“标准引领、多维融合、分级递进”模式在我校运用,切实的构建了我校独具特色的课程质量提升体系,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效。

来源:2024年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第五届教育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李迪宏老师授权发布

编辑: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秘书处


END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2025年第六届教育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申报工作的通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